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 - 进展快报
进展快报
【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进展快报第38期】

【快报第38期】病原生物学研究所针对中国啮齿类动物携带病毒组的特征研究取得新进展

天美麻花星空视频

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卫生部病原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金奇研究员团队在我国啮齿类动物呼吸道/消化道病毒组特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Microbiome杂志发表,题为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odent and small mammal virome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wildlife origin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新发传染病往往对人类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其防控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据统计,引起全球各地病毒性新发传染病疫情的病原体70%以上来自野生动物源性病毒的跨种感染。然而由于以往我们对野生动物病毒的背景及特征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当面对新发传染病暴发时,严重制约了病因的诊断、溯源、防治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因此,阐明与人类新发传染病关联性密切的野生动物病毒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新发传染病监测、预警、诊治和溯源等防控体系,实现新发传染病防控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已成为全球传染病防控和科学工作者的共识。2017年底《科学》杂志发表文章全面阐述了开展全球野生动物病毒组研究的意义。

 翼手目动物(蝙蝠)和啮齿目动物(鼠类)数量多、分布广,是引发动物源性人类新发传染病的两大类最主要的哺乳类野生动物。金奇研究团队继2016年在《ISME Journal》等杂志发表系列文章揭示了全国范围内代表性蝙蝠呼吸道/消化道病毒组特征后,接续开展了中国境内啮齿目动物携带病毒组特征的研究工作,通过对覆盖中国20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55个种共计3055只啮齿动物等小动物样本的病毒组筛查分析,利用得到的65.6GB的测序数据分析并经过验证,发现了这些小型哺乳动物病毒涉及70个病毒科(包含23个哺乳动物病毒科),鉴定获得了超过600个新的型/亚型病毒,可分类为203个新的病毒种。其中一些重要病毒如汉坦病毒、砂粒病毒、冠状病毒和动脉炎病毒等基因组结构、分布地域和宿主等特征。

 上述研究为国际上首次大范围、多鼠种的病毒组研究,该类数据和特征体系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动物病毒生态的多样性,而且为构建动物源性传染病预警、溯源诊治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为提升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该项工作也为院校突发疫情和重大医疗任务等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等提供了保障。

 

图片1

 

该研究得到了天美麻花星空视频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重要新发突发传染病生物安全基础与防控”(2016-滨2惭-1-014)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共同参与本研究的合作单位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国际生态健康联盟。论文第一作者为吴志强副研究员。

 

论文链接:https://microbiome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68-018-0554-9  

 

(病原生物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