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院士”秦伯益:说说做人做事的“理”
——感恩梧桐树学生社团探访日记
2020-12-06
秦伯益,知名药理毒理学家,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前院长,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届院士,感悟梧桐树荣誉导师。
主要从事神经精神药理毒理学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二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1998年荣获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主编《新药评价概论》,着有《漫说科教》、《美兮九州景》等。
我们有幸邀请耄耋之"年的秦老用药理学家的智慧给我们说说心里话,说说做人做事的“理”。
“今天对我来说是个考验”
虽然刚入秋,但协和礼堂会议室的气温并不高。穿着灰黑色西服外套的秦老,靠坐在红木长桌的一头,看着面前大大小小的老师同学和摄像机,容光焕发,气场十足。
“我不知道大家要问什么问题,我无从准备,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今天对我来说,也是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再看看我还能不能应付大家来自各方面的问题。”
“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世界大事,国家大事,个人的小事。哪怕吃喝拉撒——这我倒不怕,我就是学医的。”秦老谦虚又风趣,大伙儿都被老师逗笑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座谈开始了。
01 要和别人有点不一样
——改道药理的医生,主动退休的院士
秦老将自己的工作和兴趣看的很透彻。当初选择退休,是因为秦老已经培养了足够好的接班人,该让他们发光发热了;而退休后的秦老,则开始旅游、读书、写书,切换得十分干脆。“其实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好几次重要的选择。在这个问题来临的时候,我相信每个人自己是清楚的,只不过有的是一下子就认准了,我就是这样的。”
当被同学问及如何选择自己的前途时,秦老讲述了自身的经历。
秦老上大学时最初被分在了外科,但“那个时候青霉素发明不久,原来手上感染,外科医生都研究手怎么切得好,怎么尽量保留你的功能。在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青霉素出来了,手就不用切了。”
“写毕业论文的时候,题目我就写我的志向。我说我的志向就是不当医生,我要搞研究,我就举了这些例子,举了青霉素出来以后手就不要切掉的例子。如果心脏的药物出来,将来心脏也不是那么复杂的手术了。我就愿意干这个事,而且老师大概是注意了我这篇文章写的跟别人有点不一样,所以后来一个派去留学苏联的药理学的名额就给了我。”
“选择”这个词,在这一天的谈话中被提及了许多次。无论是选择专业,还是选择职业,秦老认为归根到底是看人自身的特点。
“为什么在学者里头有的是专家,有的是通才?你这个人是善于广的人,非要叫他在某个方面钻下去不可,他也许就钻不下去的。有些人他就是定了一个问题,是要钻到死牛角尖还要钻的,你叫他再去学别的,对他也没好处,人就是不一样的。要让人不一样的发展,才能够满足社会不同的需要”
作为中国首位获准退休的院士,秦老的选择让同学十分好奇。秦老解释道:“这个问题很多人不明白,以为我退的是院士,院士是不会退的。院士是国家主席任命的,写明是终身荣誉的。终身荣誉,就像劳动模范,就像战斗英雄,上甘岭他打死了好几个美国兵,只要一次,得到英雄称号,他终身就是战斗英雄。后来他老了不打仗了,他还是战斗英雄,这个荣誉称号是终身的,并不是你永远要到上甘岭去打仗,再继续打下去,我才叫你英雄,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很坦然的,军事医学院的研究员工作我不必做了,因为我的学生培养的很好了。我学生培养不好,我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成绩,我没有什么大的成绩,我也当不了院士的,对不对?所以现在我应该让他们去更大的发挥作用了,不应该是我当了院士我又出成绩了,有什么稀奇,那就说明你原来还没出够,对不对?或者说你下面没人才让你这把老骨头去玩命,对不对?没有必要了。”
02 目标要看准,步子要迈稳
——做科研既要会选题,又要认清自己
秦老作为药理学家,科研成果极为丰硕,同学们借着此次座谈的机会,提出了对于科研的诸多疑问,秦老进行了细致的解答。
对于科研选题,秦老说,“题目要选好,其实也就是叁句话,一个有人要,一个没人搞,第叁句话我能搞。”
同学们对于“没人搞的问题”有些疑虑,秦老对此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热门的问题、冷门的问题都有做头。热门的问题有它的好,人家已经有很多好的积累,现在的问题在哪里,你也比较容易看得清,冷门的问题没人做,你做什么都是新的,但是做什么都不一定成功,成功的比例比较小。这么大的两个方面你怎么选?这就要考虑自己的条件了。你要有自我了解,你的长处在哪里,你的短处在哪里,你的不足在哪里,哪些不足是可以克服的,哪些不足是无法克服的。那么选题的问题,是一个科研工作当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一个导师的本事大不大?在选题。第二就是选人。有些课题很热,一下子就热过了,你那个时候跟上去学习已经落后了。有的题目你看着很冷,没人考虑,你搞一个新的东西出来了。也许它之"所以冷,就是因为解决它冷的条件还不具备,你再做也是在奠基,也还做不出成果来。”
对于自认处在科研起步阶段的我们,秦老给出了对于“科研小白”的建议。“在我眼里你还没起步,你是学生,你是学人家怎么起步的,你不要先想自己怎么起。你知道的多了,你自然知道我现在所处的是一个什么环境,我有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包括自己的主观条件,包括客观条件。在这个条件下,在自己现在的这些任务面前,应该选什么题。你有没有权选题,有的老师很开放,你去选题,然后我来看好或不好,可以做不可以做。有的老师你就是他的打工仔,我就叫你做,你有什么办法,你除非要么不在他下面做,要么就听他的话做下去。另外你也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到底你的长处在哪里?你的长处在思考?在看到问题?在解决问题?解决了问题,你还能不能再发展问题?每个人的长处不一样的,每个人要了解自己也是很难的。老实讲,人不过中年很难对自己有一个完善的了解。当然年轻人嘛,总要目标先看得高一点,不要上来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现在可能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是你有很多方面是后来会有的,目标要看准,步子要迈稳,然后一步一步的上去,到时候你自然会有的。
03 一定要用最简单的几句话把大家都说明白
——别输在不会表达
这是感恩梧桐树的同学们自2016年以来,第二次与秦老师相见。四年前的那次探访发生在秦老家中,一柜柜的藏书、精密有序的游记资料令所有人大开眼界。
秦老家中所能接待的学生到底有限,为了能与更多的小辈进行交流,老先生特意在周末做客协和医学院壹号礼堂,逐一回答我们青年人在成长道路上的点点疑惑。同学提问,秦老回答,把探访变成了他口中的“舌战群儒”。
口才,是这次座谈中秦老经常提起的一个词。据秦老回忆,他初中时便拿下了学校演讲比赛的第二名(第一名是位高中生)。江苏无锡历来是出读书人的地方,而作为律师和语文老师的孩子,秦老从小便对演讲和口才有着很深的理解。
“(我父亲跟我讲)口才好,首先是要有思想,你有这个愿望来说你的事。你去读别人的文章,这不是叫演讲,演讲是要宣传你的想法......我那个时候才初二,和整个中学的同学比赛,小时候获得了这一次奖励,终生都记得。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发现原来我还有这方面的才能。”
“后来我也开始注意别人怎么讲话,同样一个题目这个老师这么讲,那个老师那么讲,为什么这个老师讲明白了,那个老师就讲不明白?未必是老师自己不明白,只是他不会讲明白。从此以后我就对如何表达,如何讲事情开始当回事了,当回事以后就逐渐感觉到提高了。”
“我也好像太自负了,总是觉得我还是能够说明白一些事的,所以每年都到这(协和)来讲一堂课,讲的课都不是专业的课,尤其不是我研究的课。那么都是社会问题,都是国家大事,都是世界大事,以及个人修养这一类人文方面的问题。”
秦老本人口才好,对同学们的要求也高。在场很多向秦老提问的同学,都被指出了表述和声音上的问题——音调不能太低,语速不能太快,重音要落在想强调的词上等等。
“口才不是光会说话、说明白就完了,在几句话里头去表达思想,几句话里头去表达看法,(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秦老认为,口才既需要庞大的知识储量,也需要能快速调动知识的能力。
“所以说,能够舌战群儒是了不得的。”
04 扭曲事实我绝不干
——说真话,写实事
说到舌战群儒,那自然就离不开诸葛亮。
秦老一辈子喜欢看书,四十年来攒了上万本书,然而最喜欢读的还是《叁国演义》。在给同学们谈口才时,秦老最喜欢举的例子就是诸葛亮凭借口才,一人折服了东吴一众文人。
“其实我最早的兴趣还不是医学,我喜欢人文科学,喜欢文学历史。”宋朝无锡的秦少游,曾写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流传极广的诗句,而他的第36代子孙便是秦老。
秦老家中摆放着二十多个专门定制的大书柜,比一般的柜子更厚,可以同时摆下前后两排书。后排的书用木条垫高,从而能不被遮挡。“就等于照相,前面一排人坐着后面站着,只要看见一个头就知道是谁了,对不对?所以我家里的书也很好找。”
由于疫情,同学们无法上门拜访,亲眼看到这上万本藏书,秦老觉得有些可惜。
秦老收藏这些书籍,除了用于阅读之"外,还记录着历史。作为一位上世纪叁十年代出生的人,秦老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波澜起伏的阶段,“出生的时候是封建主义,虽然民国已经胜利了,但只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才开始引入西方文化。在我们无锡特别是我老家,一切的风俗习惯全是古代流传下来的,逢年过节请客送礼,这些事情全都是封建那一套,甚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全都是这种教育。”
“到了中学了, 就是抗日战争。再之"后是解放战争,所以中国的这个社会的大变革,没有一代人能够像我们30年代初20年代末的人经历的那么完全”。
秦老这两年在写一本书,名为《非梦非烟》,意在记录自己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真实经历。
“人生如梦,大家都说人生如梦,我说非梦。大家都说往事如烟,过去的事情就像烟一样,消掉了没了,就不在了,我说也非烟。人生历历,就是一段一段的过来,往事斑斑,一桩一桩的经过,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都是写在相应的记录、书或者是卷宗里头。怎么是梦?怎么是烟?”
“像我们这样一辈的人经历的事情确实是很多了,不写出来,对不起后人。”
“报纸上都写的还要我写干嘛,要写和报纸上不一样的东西,我才要给你补充写一点东西。”
“写会有点风险,自己尽量避免一点,但是要扭曲事实我绝不干。”
文字: 耿如许 廖婉滢
图片:金河 程曦